在中国建筑史上,很少有一位建筑大家几乎只靠一座建筑设计而留名建筑学史,甚至被誉为与梁思成并驾齐驱,能让后学百学不厌,回味无穷。
这就是冯纪忠与他的“何陋轩”。
冯纪忠(1915—2009)
修缮一新的何陋轩
“何陋轩”,本质不过是一座竹棚建筑,位于上海松江方塔园东南一隅小岛上。设置这个建筑的缘由很朴质——为给老百姓一个喝茶休息的地方。
1978年,上海市政府想以松江一带遗存的古代方塔和照壁为中心,设计建造一座现代公园。冯纪忠接受了这个任务,计划把方塔园设计成一座具有宋代文人园林精神的现代园林,而不是简单的现代公园。他提出“与古为新”,但是园里不堆假山,不设江南园林常见的曲廊镂窗,而是充分利用遗存建筑,辅以新建堑道、自然生长的植物等,以大水面、大草坪、植物栽植等多种现代景观设计新手法,来传达千年前的宋代精神。毕竟“冗繁削尽留清瘦,画到生时是熟时。”
这种颠覆了苏州园林与人民公园模式的超前理念,在当时受到多方质疑,有人说他铺张浪费,有人说他审美怪异。
方塔园规划总平面图(1979)、松江方塔园
到了1983年,园内需要设计一座老百姓喝茶的茶亭,因各种外界原因,必须以极短的施工周期,极低的经济投入完成。冯纪忠综合考虑之后,“匠心独运”选择竹子和茅草、青砖为建筑材料。毕竟“除了方砖,没有别的东西需要钱”,而竹子“断截便以为栋梁,不复加斤斧也”。
“你看看这些材料,我照样可以叫它不要陋,并不陋”,作为经验老道的建筑设计师,冯纪忠与的竹匠工人紧密配合、通力合作,用很细的竹子“举重若轻”撑起一个看上去很重的屋顶,“它还是一个有组织的房子,不是一个随便的房子。” 一般来说,建筑上要把节点突出,显得整体结构稳定。冯纪忠却把毛竹刷成白色,节点却刷成黑色隐去,这样,整个结构就象飘动在空中,不再那么沉重压抑。
冯纪忠手绘的何陋轩草图 何陋轩竖向设计平面图、何陋轩设计方案剖面图
何陋轩细节
“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”,冯纪忠选择了《论语》的一句话为此命名。1986年,占地510平米的何陋轩只用了4个多月便落成,只见“茅草覆顶,弧脊如新月”,把西方建筑理念、技术和中国自然美学完美融为一体。
1980年代的何陋轩何陋轩模型
冯纪忠在何陋轩留影
同年,冯纪忠凭借方塔园和何陋轩的杰出设计,荣获“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”称号,他是第一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。
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优秀设计展上,方塔园是50个获奖优秀设计作品中唯一的园林作品,并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成就奖。
冯纪忠获“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”后与夫人合影
回溯冯纪忠的建筑规划生涯,1936年他赴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学习建筑专业,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,从此踏上了建筑设计之路。归国后又参与、推动了许多重要的规划工作,包括南京、上海的城市规划;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、风景园林专业;执掌同济大学建筑系近30年,前后执教63载,桃李遍天下。
SIMPLE STYLE冯纪忠在欧洲时期留影
冯纪忠(中)指导学生规划设计
因为历史的缘故,他的许多设计理念遗憾的停留在纸面上,并没有真正实现,个人的建筑作品数量只有两个半,现在留下的成果恐怕只能以方塔园里小小的“何陋轩”为代表。
冯纪忠(左)和傅信祁在讨论工作冯纪忠早期作品:东湖客舍
有人曾经假设,冯纪忠如果不回国,继续留在欧洲,以他的才学,是不是不亚于老同学,那位名满天下的建筑大师贝律铭呢?但是他当时放弃了高薪收入,几乎在二战刚刚结束就想方设法回到祖国,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奉献给了国家。哪怕后来的境遇并不如意,也从不灰心。城市规划也好,办学教书也罢,甚至设计一个小小的何陋轩,不过都是利用所学为国为民服务。“以前,我们国家太落后了,看着真的是心酸。我当时就想啊,学建筑就可以盖房子,就可以让更多人住上好房子,有了好房子,城市就可以更美好,所以我就去学建筑了。”
贝律铭(中)与冯纪忠(右)合影冯纪忠(前)在回国轮船上
冯纪忠十分喜爱杜甫,他曾经手写下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” 在晚年最后一次演讲时,他披露心迹:“所有的建筑都应是公民建筑,建筑如果不是为公民服务,不能体现公民利益,它就不是真正的建筑……在我工作当中,依照我的理念和我的坚持,自问我是在做公民建筑。” 或许这才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,所谓民族的脊梁。
冯纪忠手书
冯纪忠的建筑学问,所思所行始终走在时代前面;他的一生所求建筑也是“为公民服务”。
建成30年,何陋轩一直是方塔园内游园者的最爱之处,周边的居民也日复一日来此歇脚饮茶。也许他们不认识亭子的设计师,但是那份深思与匠心长存在每一个走进何陋轩休憩的日常生活里。这曲天鹅之歌,吟唱至今。